媒体:日本“历史健忘症”该治治了 政客参拜再引争议!2025年8月15日,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踏入靖国神社,东亚各国的外交警报再次拉响。这是石破茂内阁自4月上台以来首次有阁员公开参拜靖国神社。这一行为标志着日本政坛周期性发作的“历史健忘症”再度显现。从春季大祭时石破茂以首相名义供奉“真榊”祭品,到终战日的正式参拜,这套流程已成为日本右翼政客的标准动作。
小泉进次郎的参拜并非孤立事件。回顾石破茂内阁的“靖国档案”,4月21日春季大祭时,首相本人以“内阁总理大臣”名义供奉祭品;厚生劳动大臣福冈资麿、众议院议长额贺福志郎等高层紧随其后;8月15日终战纪念日,小泉进次郎完成“首秀”。这种递进式的试探,暴露出日本政客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态度。
靖国神社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,包括主导侵华战争的东条英机。中韩等国立即作出强烈反应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种行为“严重伤害受害国人民感情”,韩国政府召见日本驻韩公使表示抗议。与此同时,日本国内和平团体也在东京举行集会,抗议者手持“反对美化侵略战争”的标语牌,与神社内的参拜者形成鲜明对比。
梳理2001年以来的参拜记录,可见清晰的周期性规律。小泉纯一郎任内6次参拜,安倍晋三虽后期改为供奉祭品,但其内阁成员从未停止参拜;岸田文雄延续“曲线参拜”策略;如今石破茂团队又添新记录。这种行为犹如设定好的政治闹钟,每年4月春季大祭、8月终战日、10月秋季大祭准时响起。
参拜形式也在演变:从早期首相亲自参拜,到后来改用“私人身份”,再到如今盛行“供奉祭品”。2025年石破茂的“真榊”木牌上刻意标明“内阁总理大臣”头衔,这种既要政治符号又避直接冲突的做派,折射出日本政客在历史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心态。
将目光转向欧洲,德国《反纳粹法》明确规定否认大屠杀属于刑事犯罪,而日本《和平宪法》第九条却屡遭架空。在教育领域,德国学生必访集中营遗址,日本教科书却频现“南京事件人数争议”等表述。1970年勃兰特在华沙的一跪,与日本政客年复一年的靖国参拜,构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姿态。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国际关系上,德国通过彻底反思赢得邻国信任,成为欧盟核心;日本却因历史问题与中韩等国关系周期性紧张。石破茂内阁的参拜行为,正在重复这个恶性循环。
深入分析可见三重动力机制:选举层面,保守派选民构成自民党基本盘,右翼团体“日本会议”等组织施加巨大压力;意识形态领域,“东京审判史观批判”日益公开化,部分政客鼓吹“自卫战争论”;社会心理层面,通过炒作历史问题转移少子老龄化等现实矛盾已成固定套路。配套措施同样值得警惕:2024年日本教科书审定强化“领土主张”,部分教材删除“随军慰安妇”表述;“战殁者追悼仪式”逐渐淡化侵略历史。这些都与靖国参拜构成完整的右倾化拼图。
每次靖国参拜都在撕开东亚的历史伤疤。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,78%的中国民众认为这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主因;韩国舆论研究所数据表明,65%的韩国民众对日本历史认知持负面评价。这种情感创伤直接转化为外交摩擦,2025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因此延期。真正的和解需要直面历史的勇气。当日本政客停止在靖国神社玩政治游戏,东亚才能迎来持久的和平阳光。历史从不会真正被遗忘,除非人们选择主动遗忘——而这正是最危险的遗忘。
方舟配资-方舟配资官网-专业股票配资价格-网络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